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零距离 | 资源与环境学院邀您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01

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等有关高校系科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97年,土壤农化系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2002年,以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为基础组建了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6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奖励计划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设置6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02

专业设置


学院共开设六个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按照“夯实基础,强化核心,加强实践,突出个性”的思路,除地理信息科学外,其他专业均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实行“1+3”分阶段培养,前1年不分专业,进行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后3年进行宽口径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立足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坚实理论知识,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环境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注重工农结合,突出农业环境的综合处理与治理,以水、气、固废污染控制为核心,结合我校农科和生物学学科优势,培养掌握三废治理、场地修复、农业污染控制等技术,能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等,兼具应用与研究能力的复合型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科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依托学校理学和农学等学科优势,注重凝炼专业建设内涵,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教师人才,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以骨干教师为带头人,分方向建设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污染与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4个教学团队和课程体系。立足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求,培养在环境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修复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专业人才和管理骨干。


环境生态工程

(含水土保持方向)

本专业立足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培养具备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工程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实践创新能力强,能够在生态环境、水利水保、国土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教育部门,从事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及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或进入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工程等学科进一步深造的潜在学术创新型复合人才。


生态学

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及强农兴农战略需求,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生态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外语、生物与环境数据分析的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素养和“三农”情怀,能胜任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生态管理、生态评价、生态恢复、生态规划等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教学、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岗位,有较强的沟通交流、创新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聚焦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产业发展,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遥感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地理学、测绘科学、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复合知识结构,能在农村和城市资源与环境、卫星与无人机遥感、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开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人才。



03

人才培养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形成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开设“华癸创新计划”班、中科院菁英班等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特区,探索了农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全国首届农资专业大学生技能竞赛


系统的科研训练体系

学院建立“团队+平台+项目”的科研训练模式,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索,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开设“华癸创新计划班”,实施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一对一指导,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无人机准备工作


丰富精彩的第二课堂

学院以“绿色发展,博识洽闻”为工作理念,全面打造“三全育人”和“五育融通”育人平台,搭建了“绿博轩”朋辈交流、“绿博讲坛”学术交流、“绿博杯”师生融乐文体活动和绿色协会志愿与公益活动等“四位一体”的绿博文化涵化育人载体,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绿色协会开展"绿之梦"自然教育
绿博师生互动


04

毕业前景


2021届毕业生就业数据

近5年学院本科生升学率

继续深造高校

知名受聘单位


05

名师寄语


谭文峰

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在南湖畔、狮山下,越过繁华浮躁,潜心钻研,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构筑和谐的资源与环境。欢迎各位优秀学子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习深造,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而努力。



06

杰出校友


韩德乾

(1959级土壤农化专业)

原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第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



邓子新

(1978级微生物专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



陶宏

(1985级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主任督学。



袁海伟

(200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环保桥(湖南)生态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沙市高层次人才,高级工程师。



廖国瑞

(2003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文昌航天发射场某技术组组长。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控制系统指挥员。




资源与环境学院网址:http://zyhj.hzau.edu.cn/

公众号:资环为你

公众号: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 资源与环境学院

排版 | 周可欣

审核 | 熊海林 杨道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